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香港商报】中山大学港澳春茗 嘉宾云集场面盛大

更新时间:2015-04-15

  【香港商报讯】记者李挚报道:中山大学乙未年港澳春茗昨日假中环大会堂美心皇宫举行,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致辞时表示,希望在任期内凭借社会各界、教育部、国家的支持,凝聚各界智慧,使中山大学能够再向前迈进一步。春茗嘉宾如云,有中联办副主任林武、澳门中联办文化教育部部长徐婷,港澳地区大学代表、中山大学首届顾问董事会董事代表、社会贤达代表、中山大学港澳地区校友代表等170多人出席,场面盛大。

  出席春茗的嘉宾还包括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董事会名誉主席、中山大学顾问董事会名誉主席伍沾德,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顾问董事会名誉主席刘明康,万雅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山大学顾问董事会顾问董事冼为坚,中山大学名誉博士梁洁华,香港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中山大学顾问董事会顾问董事霍震寰,全国政协常委、香江国际集团总裁杨孙西,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裕华国货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山大学顾问董事会顾问董事余国春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允怡,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阮曾媛琪、前副校长汪国成,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黄煜,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李子建,香港城市大学秘书长林群声,中联办九龙工作部部长何靖、社会工作部部长杨茂,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本报社长黄扬略等。

  形成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特色

  罗俊代表学校致辞时谈到,1924年,孙中山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合并,并搬入了康乐园。2001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中山大学。经过90多年的发展,目前的中山大学由广州南校区、广州北校区、珠海校区、广州东校区四个校区及八家附属医院组成,具有文、理、医、工多学科的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中山大学如今拥有「两院」院士1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人数位居全国高校第八,「千人计划」专家人数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获港澳校友贤达大力支持

  他说,粤港澳同根同源,长期以来,港澳地区校友和各界贤达给予了中山大学大力的支持,捐建教学科研生活用楼、添置实验仪器设备、捐赠各类图书资料、设立奖教奖学金。由梁銶琚捐赠兴建的梁銶琚堂是改革开放后内地高校中首座由港澳同胞捐赠的建筑;霍英东及其家族长期支持学校各项建设,由其捐赠的英东体育中心是内地第一个「中国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对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创立与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马万祺及其家族素来与中山大学医科关系密切,在各个领域都给予学校极大的帮助,他临终前的最后一笔善款捐给了中山大学;冼为坚联络香港地区贤达捐建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术科研发展;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在内地设立的第一个助学金项目就是在中山大学,并以此为范本推广至内地其他高校;香港道德会长期在中山大学设立香港道德会助学金,扶危济困,帮助数以千计的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去年学校90周年校庆期间,霍震寰、陈运河、马有恒、余国春、蔡志明、朱李月华、杨钊、张茵等港澳地区中山大学首届顾问董事更是慷慨襄助,为学校捐赠过亿善款,帮助学校在建设百年名校的进程中迈出坚实的一步。
  港澳校友们更对学校关爱备至,以伍沾德博士为代表的岭南大学(学院)董事会校友们为学校捐赠建筑11栋、累积捐款过2亿元;曾宪梓长期关心母校,是个人捐赠善款最多的校友;陈运河、刘修婉校友伉俪设立「芙兰奖」全力支持学校学科建设,为学校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校园中一栋栋捐赠建筑、一个个科研及奖助学金项目都承载着校友们对母校的深情厚谊。

  积极推进校际战略合作

  他表示,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校际战略合作,中山大学先后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确定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此外,学校通过搭建高层次科研合作平台,为国家及珠三角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目前已在港澳地区建立联合科研平台超过15个。学校始终关注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教育,积极招收港澳学生,目前每年在校港澳学生逾千人。学校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目前,已开展本科生「2+2」联合培养项目5个,硕士联合项目1个,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2个。自2000年以来,学校重视为港澳各层次人才提供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举办行政管理专业学历班、公务员及其他专业培训课程,培养和培训人才超过20000人。今后,学校将继续与港澳高校在双方共同感兴趣、符合粤港澳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领域开展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培养出更多熟悉三地情况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粤港澳融合发展服务。
  目前,学校牵头组织,与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学术科研机构合作,全力重点建设港澳与内地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创新为核心,发挥协同单位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创新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为进一步促进港澳发展提供战略研究和智力支持,真正起到「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的作用。
  他指出,目前港珠澳大桥正在积极建设之中,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正好位于三地交通交汇之地,今后学校将更加发挥珠海校区地缘优势,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交流圈,在科学研究、师资互聘、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创新合作模式,助力港澳经济社会发展。
  罗俊代表中山大学感谢港澳中联办领导们、港澳大学的同仁们、长期支持学校发展的朋友们以及亲爱的校友们,对中山大学的全力支持。

  嘉宾冀中大向目标迈进

  林武致辞时表示,中山大学近年的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蓝图,让他感到兴奋又鼓舞,相信这计划定能实现,并表示中联办将携手一众校友及社会贤达,一如既往全力支持中山大学发展。
  刘明康表示,中山大学董事会成员经过仔细调研,规划了未来发展蓝图,日后将团结全校,让思考化为行动,加强两岸三地的合作,让梦想化为真实。
  霍震寰、马有恒、刘允怡等先后致辞,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中山大学发展,提升中山大学的学科水平,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中山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香港商报讯】中山大学地处南粤,深受岭南文化影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容并包、开放务实的精神特质。近15年来,在国家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紧紧抓住了「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原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建设珠海校区和大学城校区、扩大国际合作办学等重要机遇,始终处于一段快速发展时期,于2012年正式提出了「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
  学校学科覆盖面宽,整体实力居于内地前列。在13个学科门类中,学校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其中大部分的一级学科实力居于内地前列,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大学建设成就斐然

  1、从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三轮一级学科水准评估来看,有3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1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4个学科进入前3。
  2、从美国基本科学指标资料库(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简称ESI)情况来看,2014年9月16日公布的最新统计(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显示,学校有1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与上海交通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三。
  3、从「985工程」建设绩效评估情况来看,全国「985工程」三期绩效资金超过1个亿的八所高校之一。
  4、从有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情况来看
  (1)201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学校在内地排名第7位,比去年上升1位;在世界排名第221位,比去年上升了74位。
  (2)2014至201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行榜」,中山大学在内地排名第7位,比去年上升3位;在世界排名第306位,比去年上升了57位。
  (3)2014至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学校在内地排名第9位,比去年上升2位;在世界排名第321位,比去年上升了63位。
  (4)2015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学校在内地排名第8位,在世界排名第220位。

  教学科研改革成效显著

  学科建设
  1、完善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建设机制,保证了专案的顺利实施和资金效益,推动了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良性发展。
  2、探索了促进学科交叉、优化学科结构的学科组织形式,并树立起了大学科群建设的理念,为形成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交叉学科特色研究领域奠定基础。
  3、构建了集约高效、兼顾平衡的资源分配机制。通过实施因素法投入与设置学科建设保障线等措施,引导各院系重视学科建设水准提升,充分调动了师生员工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
  4、探索学科建设组织新模式,试行了一级学科建设负责人负责制。

  人才培养
  1、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博学与通识教育教学机制,为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优化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了文、理、医、工领域各具特色的卓越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带动了其他专业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
  3、建立多维立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机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4、建立多元化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为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生优培」提供了生源保证。
  5、建立了提升博士生创新能力的保障体系,形成国家、学校、导师多层次资助体系,为优秀博士生开展高水准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6、推进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分类管理,按照职业指向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逐渐完善了专业学位课程体系。

  队伍建设
  1、建立「能进能出」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真正实现了师资队伍的「能进能出」。
  2、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新机制,制订了以领军人才和拔尖青年人才为主的、新的人才引进计划。
  3、建立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培养机制,包括青年教师起步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人文社科青年教师游学计划、杰出青年人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等,为培养学校新一代学术带头人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4、初步建立了引进人才与已有人才合作发展的机制,将高层次人才的资助与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产出相匹配,同时加强了对学校现有优秀人才的资助。

  科学研究
  1、实现了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分类评价,促进了基础研究发展同时为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建立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促进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科技服务地方的能力显著提升,为进一步发挥地方研究院等服务地方机构的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际合作与交流
  1、创新中外联合办学机制,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的建设等,推动教育改革。
  2、建立起了以我为主,中外双方共同参与、科学决策的创新管理模式及体制,确保管理规范化,形成科学决策的机制。
  3、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培养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化程度,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品质的提升。

  学校发展模式和先进文化
  1、「强特色、重内涵、更开放」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路径,并已成为学校师生员工的共识。
  2、通过开展学位授予仪式、完善大学荣誉制度等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山大学大学文化。
  3、形成了服务学术、服务师生的行政文化,行政人员将对工作的专业精神、对事业的敬畏之心,将尊重教师、善待学生的刚性要求落实到日常每一项工作中。

  原文链接:http://www.hkcd.com.hk/pdf/201504/0414/HA12414CST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