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刘永生:乐善施爱,必得永生
更新时间:2009-09-18
(刘永生先生1926年10月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1956年定居香港,悬壶济世四十余载。)“什么叫‘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远不止息。”
一九八七年十月八日,在中山医“永生楼”的落成典礼上,一位年愈花甲的老人,借用《圣经》里的一段话,向师生们诠释了他心目中,“爱”这个字的含义。这位耳顺之年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永生楼”的捐建者,悬壶济世、情系家国数十载的刘永生医生。
逆境成长,蒙恩受爱
“生于忧患,长于贫穷”可说是对刘医生人生成长的恰当描述。一九二六年十月,他出生在粤东大埔县一个叫做湖寮的穷山区。那里原是广东的四大贫穷山区之一。在刘医生念小学时,又适逢抗日战争爆发,他因逃难而被迫在四间中学先后就读。
成长的逆境并没有把年少的刘医生击倒。各种各样的艰难磨砺反而锻炼了他坚毅奋斗的性格和体恤别人的情操。刘医生把他战胜磨难度过逆境的力量源泉归结为两点:“爱”与“恩”。
“爱”指来自家庭之爱。刘医生的父亲是首饰商人,至年老才得一群儿女,自然对他们十分关怀爱护。而父亲最担忧最痛爱的子女就是他,希望他能读书出人头地,常奢望家乡富户能资助他继续读书,终而成材。而刘医生和他的兄长刘梅轩,也是手足情深。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刘医生一家四口从国内来港时,生活无依,是兄长无微不至的爱护照顾,让他们很快在香港落地生根。
“恩”则指刘医生的基督教信仰。刘医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基督信仰总能在逆境中赐予刘医生精神力量,去战胜困难,同时又感化着他去奉献、去恩赐。“爱”指来自家庭之爱。刘医生的父亲是首饰商人,至年老才得一群儿女,自然对他们十分关怀爱护。而父亲最担忧最痛爱的子女就是他,希望他能读书出人头地,常奢望家乡富户能资助他继续读书,终而成材。而刘医生和他的兄长刘梅轩,也是手足情深。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刘医生一家四口从国内来港时,生活无依,是兄长无微不至的爱护照顾,让他们很快在香港落地生根。
立志悬壶,妙手仁心
抗战胜利之后,刘医生先是考入中山大学法学院政治系,就读两年后,怀抱“大丈夫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宏愿,毅然改读医科,从此以救人济世为终身职志。1952年毕业分派至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外科,随在京数大医院任医师。1957年在香港政府医院担任麻醉师,1959年考取LMSSA后转任外科医官。1963年与夫人一同悬壶济世,迄今倏忽已逾四十年。刘医生精于外科,医术精湛,其收费又廉宜合理,对贫病者尤为体恤。勤恳工作与自奉俭约,让刘医生很快赢得了财富与口碑的双重丰收。财富的积累并没有让刘医生“独善其身”,相反,基督信仰让他把“仁爱、恩慈、善良”作为自己追求的至高境界,秉承“施比受更有福”和“达则兼济天下”之主旨,凡公共福利,文化教育,莫不热心尽力。而刘医生情深义重,又把他对父母、对兄妹的爱升华到对母校、对社会的爱。
刘医生忙于诊务之余,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加社会服务。1965年加入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并由分队医官积功升至香港区总医官。他在香港钟声慈善社担任医务主任30余年,以德高望重荣膺第一副社长。1992年筹策成立中山医科大学香港校友会,当即被推选为首届理事长,亦为创会会长,深得各方尊敬。
施恩授爱,方得永生
除了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刘医生还对母校和工作过的单位均尽其力进行捐赠,尤为关切母校中山医的建设和发展。1987年,刘医生就向中山医捐赠百万港元兴建电教中心大楼,以其宣传永生之道而命名为“永生楼”。1989年捐助北京协和医院一百二十万元扩建住院医生宿舍,并设立教育奖学金。同年再捐六十万改建其家乡中小学(虎山中学等)校舍及增添设备。1993年向暨南大学医学院捐赠X光器械,又向母校口腔医疗中心赠送牙科器材和实验室设备。1999年又捐款在香港柴湾新厦街兴建中华传道会刘永生中学。在刘医生的众多捐赠中,矗立于中山大学北校区的永生楼值得瞩目。它为中山医学院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教学基地以及教学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中山医学院的师生在永生楼里不仅仅学到的是医学的健康之术,还学到了人生的永生之道。有一位同学说,每一次经过永生楼,都仿佛能听到二十年前,刘医生在落成典礼上,对“永生”两个字的诠释:
“‘永生’是有思想的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我们所追求的‘永生’,是希望自己的理想、专业、学术、人格被后代人一代一代地延续、发扬,以至于永远。
今日我盼望这座电教楼或叫‘永生楼’能被大家充分利用,以帮助提高我们的教学与研究,也特别强调永生楼不是要纪念某某人,乃是要大家好好思想其中意义,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拓宽我们的思想领域,进而得到更丰盛的生命,以至于永生。”